fbpx

【辦公環境刺激員工創意 (管理新思維)】

統籌:陳志輝(中大EMBA課程主任)

主持:陳志輝、鍾頴怡、鍾昭文、羅曼穎

嘉賓:李沛鏜(「聽優」發明者)

陳利(Leader Radio Technologies創辦人)

 

陳:陳志輝    羅:羅曼穎 怡:鍾頴怡(Maria)   文:鍾昭文(Esther) 李:李沛鏜(Paul)利:陳利(Leo)

 

羅:今天的題目「矽谷的管理風格」,源於EMBA同學2016年的矽谷考察。Maria(鍾頴怡),你們有什麼所見所聞?

怡:在出發前,我們已探訪過香港的Facebook辦公室,它令我印象深刻。辦公環境固然採用矽谷流行的開放式,而桌子還可以調整高度,坐累了可以站立工作,有助促進健康。儘管香港寸金尺土,但它還是設置了乒乓球桌,可說是矽谷的縮影。

及至我們親臨矽谷的Facebook總部,首先就被它的規模所震撼,廣闊如同大學校園,難怪被稱作campus。四處鳥語花香,有許多戶外地方,不論工作還是休息都身心舒暢。辦公室內四處都有吃東西的地方,疲累了就可以來個小休,吃點小食。

陳:也不一定是累了,他們喜歡三五成群走到飯堂交流,看上去悠然自得,但仔細一聽談的都是公事,活潑的環境似乎能把緊張的工作平衡起來。

怡:跟香港的工作間相比,看上去像兩個極端。有些人會說,那些免費小食不過是小恩小惠,但那足以加強員工的歸屬感,讓他們有如置身家裏的感覺。員工歸屬感強,對工作就更為投入。這類令人放鬆的環境,也特別能夠刺激靈感,尤其適合創意產業。

陳:在你心目中,還有哪一家公司值得向大家介紹?

怡:Airbnb。它的辦公室就像一個遊樂園。會議室亦不是採用典型的裝潢,就只像個休息間,大家閒坐喝杯咖啡。四處都是沙發,員工就拿着手提電腦坐在沙發上談天,真的令人覺得很放鬆,亦能令人喜愛上班,加強歸屬感。

陳:那比歸屬感還要高一個層次。到底他們回來是享受,還是工作?事實是既是享受,也是工作。

羅:但一定有老闆會問,這樣舒服的話,會否令員工不思進取,開始打瞌睡?

怡:我想這跟矽谷的文化有關,他們的管理層都比較放權,信任下屬。他們不要求下屬分分秒秒坐在同一個座位,只要他們能交出成績就可以了。

陳:相信那竅門在於聘請員工時已通過精挑細選。只要找來自發性強的人才,又何須借用打卡等工具呢?只要給他一個優秀的環境向前衝就是了。

初創必須渴求失敗

羅:Paul(李沛鏜)曾在矽谷工作十數年,Leo(陳利)則代理美國的科技產品,包括Fitbit和Plantronics,你亦是中大EMBA的校友,請你談談你的看法吧。

利:我想先分享在2016年初曾參觀的Zappos.com,它是全美最大的網上鞋店。特別之處是並非每層都有汽水機,例如只是隔層設置,那就能為不同樓層的同事製造機會,在買汽水時互相碰面。矽谷的企業文化總是鼓勵同事多作交流。

在探訪Plantronics時,我則感受到辦公室的變遷,跟過往恍如兩個世界。以往人們有固定的座位以至電話線,有各自的extension(分機)號碼。現在人人都用手機,甚至只用WhatsApp,Plantronics亦已沒有固定座位,那種做法稱為Hoteling,像住旅館一樣,座位天天不同,你可不停走動。在「check out」(退還桌子)時,你就把個人物件放在儲物櫃便是。那能節省地方和節約電能,畢竟有不少員工都會外出推銷,並非長期留在辦公室。

陳:那同樣能鼓勵他們與不同的同事交流,因為你的鄰座每天都可能換人,不同職級的人也能藉此互換意見。

利:另外,我在2013年就讀EMBA時,我們一班同學也曾造訪矽谷的史丹福大學。我印象最深的是,史丹福教授說矽谷的文化特色就是「Appetite for failure」──失敗對他們來說只是家常便飯。假如一個矽谷人說他沒有失敗過,那才是咄咄怪事。

陳:有聽說過如何判斷一位醫生是「大國手」嗎?假如他看症從沒失敗過,就成不了日後的名醫。他正是從失敗中學習。

利:是的,所以在那些初創企業,創辦人的失敗故事往往數之不盡,他們甚至以這些失敗個案而自豪。有一晚我們與一位中大師姐碰面,她在Google任職,有一句話令我很難忘:大家今天探訪Facebook等企業,覺得非常吸引,但別忘了在這些成功例子背後,有更多失敗案例,在矽谷可謂「滿地都是血」。

陳:我知道Paul也有些矽谷名句想與大家分享。

李:Netscape早期的CEO Jim Barksdale說過:If we have data, let’s look at data. If all we have are opinions, let’s go with mine. 這反映了矽谷管理層願意與員工平起平坐。他的意思是:「如果你有數據,我們會跟數據;如果沒有數據,那就聽我的吧。」所以只要員工有理據,CEO也願意放下身段,採納他的意見,他們大可據理力爭。這跟我的經驗也吻合,只要你有道理,出發點是為了產品和業務着想,人們都會尊重你。從功利上說,大家最後關注的還是股價,你能提振業績和股價,大家都有利,何樂而不為?又何必執着於架子?

工作生活不可分割

羅:Esther(鍾昭文)跟Maria一同參觀矽谷,你又有什麼發現?

陳:兩位都是女同學,相信一定會特別留意到。我們去Google,有位女同事帶了一個女嬰,就讓她四處爬行。傾談期間偶爾又把她抱起來,吻兩下。

文:我感到那裏的員工沒有什麼束縛,意思不是他們毋須追求業績,而是公司給他們很高的自由度去自行安排工作的節奏,把日常或家庭生活融入到工作之中。他們已不再細分上班和放工時間,說的已不是work life balance(工作與生活平衡)──那聽來兩者仍是壁壘分明──現在談的是work life integration(工作與生活融合)。我們在Facebook看到它的人力資源制度,也是以這個宗旨為依歸。

李:我聯想起Google偌大的範圍當然要剪草,它用的不是剪草機,而是養了一群羊來吃草。員工的小朋友來到,就是一個現成的親子動物園。那真的把工作融合到生活。

陳:Paul,你從矽谷回港創業,又有沒有引用當地的管理風格?

李:受地方所限,我們無法四處都放上舒服的beanbags(豆袋),但也不時備有薯片,以及board games(桌上遊戲),與同事打成一片。

羅:與矽谷不同,香港似乎仍是work life separation(工作與生活分開),其實兩地是否真的這樣大相逕庭?有沒有辦法銜接?

李:其實也不是這樣難。Zappons.com被譽為全美最快樂的公司。我探訪時學了兩招。第一,公司每月給每名同事50美元的預算,去買禮物給同事。可能是感謝對方曾經幫忙,又或祝賀他生日。就此簡單一着就令同事都很開心,當收到禮物時,會發現原來身邊的人都喜歡自己。第二招是鼓勵同事參加跑步等比賽,只要把號碼布帶回公司,就能獲得資助,那也是一種心意,並可刺激員工多做運動。我也把這兩招帶回來自己的公司。

李:我曾任職的一家矽谷公司,它廣設汽水機,全都是免費,一按就有汽水。那就是免費請大家飲用而已。汽水每罐本來只是75美仙,請飲的成本對公司而言微不足道,但每次大家都覺得充滿趣味,以至十幾年後我仍歷歷在目。心意其實可以所費無幾,但工作與生活融合,說到底仍要看個人心態。最重要是大家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,而非覺得每天都在捱苦。

陳: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說過:「To make a living is no longer enough. Work also has to make a life.」工作不應只是為了餬口,還是為了人生。在現今的世代,不論企業還是個人,只有把工作也變成生命的一部分,那才稱得上出類拔萃。

 

《管理新思維》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(EMBA)與香港電台合辦,星期日2-4pm在FM92.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。

EMBA網址:https://www.emba.cuhk.edu.hk/

節目預告:1月15日題目:人力資源的發展趨勢;嘉賓:電訊盈科人力資源主管周麗嬋。

 

資料來源:https://goo.gl/ejRmfq
——————–
FB

「半杯水創業」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alf.Empty.HK/
#創業資訊 #創業

想在數碼市場取得優勢?
致電查詢:(852) 3110 8262
了解詳細: https://sdmc.com.hk/

 

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offer you a better browsing experience. By browsing this website,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.